隨著冷空氣的到來,北京的霧霾終將消散,全國多個城市卻仍籠罩在霧霾之中。而霧霾下一次“光臨”北京,也許用不了多久。
“空氣基本靠風”,流傳于民間的順口溜,有調(diào)侃,也有無奈。目前的嚴重污染,是多年不重視環(huán)?;伟l(fā)展的結果,治理也將是一個長期的系統(tǒng)工程。當呼吸一口新鮮空氣已成奢望的時候,百姓期待治理力度更大一些,取得成效能更快一些。
相當一段時間內(nèi),全民和霧霾之間的“戰(zhàn)爭”,將不時上演。我們將贏得這場戰(zhàn)爭,這沒有懸念,但過程的長短、付出代價的大小,卻和政府部門決策有關,也和每個人的努力有關。
政府部門在其中的作為,尤為關鍵。到目前為止,多地政府部門應對是及時的,也有一定成效。舉一個小例子。起初,霧霾來臨,北京市只有實驗二小等極少數(shù)學校因為得到“授權”(該校校長李烈是市人大代表,在2015年北京市兩會上,她在發(fā)言時道出了霧霾天“想放假分流,苦于沒有拍板授權”的苦惱,在場的市長王安順當即表示:“以后再遇到這種情況,你們就可以拍板!”———見1月24日《京華時報》)而停課,其他學校想放卻不敢放。北京市教委的通知,終讓全市學生享受到同等待遇。隨著經(jīng)驗的積累,教委反應和決策進一步加快,例證是,22日24時紅色預警解除,23日一早,教委發(fā)布緊急通知,建議霧霾消散過程中,中小學、幼兒園、少年宮及校外教育機構停止戶外活動。
教委的進步,是治霾工作推動相關制度完善、執(zhí)政能力提高的一個小縮影。整個治霾過程,政府起著主導作用,其工作中的一點疏漏,都可能延緩治理進程,讓百姓付出更大代價。用更高的標準要求,有些工作可以進一步完善。比如信息公開方面,上面提到的限行罰款,四天時間罰款一千多萬,這筆錢如何用?能否作為治霾專項經(jīng)費?這些都可以也應該公開。
再比如,不少人呼吁在教室安裝空氣凈化設備。孩子是容易受到霧霾傷害的群體之一,紅色預警停課,對保障他們健康有一定效果,但停課對正常教學的沖擊不小,而且藍色、黃色、橙色預警條件下不停課,污染對孩子傷害也不小。霧霾何時告別、孩子何時免受傷害,并不確定,時間可能很長,從保護孩子角度,安裝相關設備越早越好。當然,從安裝到維護,需要很大一筆費用,一些地方完全由財政出,或許有困難,但測算工作卻應該馬上做。財政不能完全負擔的,盡快出臺和學校、家長的分擔方案。這是政府責任。
霧霾終有一天會過去。如果在治霾過程中,公民責任意識能得以提高,政府部門通過有成效的工作將百姓代價降到更小,霧霾重壓下的人們或會感到些許欣慰。
首創(chuàng)環(huán)保、水質采樣器、紅外測油儀、煙塵煙氣、粉塵檢測儀、大氣顆粒物采樣器、環(huán)境檢測儀、水質檢測儀